学生急需300块钱怎么办(教会学生对金钱的正确认知)

作者:期青
围观群众:479
更新于

这显示市民对本地市场的蜜蜂产品的巨大需求。

学生急需300块钱怎么说

“兰会云”,至高考结束后,这个名字红遍了网络!

他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,是因为高考完包了一个网吧,带学生们通宵。从高一时年级倒数一二的差班,到高考后的年级第一名,一个普普通通的班级考了13个一本,34个二本,可以说兰老师的功劳数最大。

关于兰老师带全班通宵,以及带学生骑行等事宜,受到很多网友点赞,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。但曦曦妈觉得兰老师的确是在拿心教学生,而他的很多教育细节也的确值得大家学习。

就拿学生缺钱这件事情来说吧,我们都是过来人,都是从学生时期长大而来。在自己没有收入的情况下,所有的开销都需要找父母拿,但有时候自己认为合理的要求,在父母看了却不是那么支持。这个时候怎么办呢?找同学借,同学也是孩子,经济也不宽裕;找亲戚借,别人借不借是一回事儿,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在外借钱后果更是不堪设想。

兰老师作为一名80后,心思极其新潮。他在意照顾学生的自尊,特意在讲桌上放了一本英汉辞典,辞典里夹了300块钱,他告诉学生们:“谁缺钱花了,需要就拿上一张,谁也别说,等到钱宽裕了,再把拿的钱还上。”三年时间,三张百元钞票来来回回,还在那里。

光这一个细节,就足以显示兰老师的特别。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小细节,他从“兰老师”变成了学生心中分量极重的“兰哥”。在金钱的用度上面,我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合理分配和使用,也应该注重呵护孩子的自尊心。

02

我有一个亲戚,在他们家两个孩子的金钱使用情况上面,造就了两个极端:

女儿比儿子大十岁,女儿上小学的时候,几乎没有零花钱,每一次女儿看着班里其他同学吃零食、买玩具,自己都只能眼巴巴的望着。

上初中后,住校的女儿依然没有零花钱,每一餐都只能吃一元钱的基本餐,连别人吃的肉丝,自己连奢望的份都没有。因为女儿知道,这餐我吃肉了,就意味着我要拿三顿不能吃饭,所以她每餐都能吃一素一汤加米饭,价值一元。

与此同时,进入初一之后,同学之间流行送明信片、生日礼物等。每一次女儿都只能婉拒别人的礼物,她不是因为不喜欢礼物,也不是因为不承认对方是自己的朋友,而是害怕自己没有钱购买礼物回赠别人。

连续三年生日都收到班里一个好朋友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,在初三毕业之际,他们家的女儿也想要父母给五元钱,买一个小礼物送给别人。可女儿在屋后的石梯上哭着求了母亲三个小时,母亲依然没有答应。

从高中到大学,女儿永远都是班里生活费最低的孩子,没有零花钱,没有自己选择衣服的权利,穿什么都是父母去批发市场买的起球的便宜货。长期在这种环境下成长,造就了女儿极其自卑,甚至自闭。

03

或许是因为一出生就是男孩的缘故,儿子在他们家却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。

从儿子到县城上一年级开始,每个周都有二十元的零花钱,不够了依然可以找父母拿,父母一定是有求必应。上到三年级的时候,儿子开始崇尚名牌,吃穿用度不说最好的,但必须都是牌子货。

这个时候他们家女儿才知道,并不是因为他们家在农村,所以父母节约,而是因为自己是一个女孩儿,父母不愿意在自己身上“砸钱”。儿子上初中的时候,一向对儿子大手笔的父母,遭到班主任的强烈谴责,可父母依然偷偷的给儿子各种额外的费用。

儿子成了班里的“富豪”,不仅在周日返校前经常请同学们吃饭,还经常请同学的同学们吃饭。就这样,儿子结识了一些社会不良少年,荒废学业,拿着父母给的钱走上了辍学的道路。此后的日子,儿子在外抽烟、去网吧上网、生活费等一切费用,父母均支撑着走。

而这样的毫无遏制的供给,不但没有把儿子培养成为感恩的人,反而连家也不肯回,连一句“爸妈”也不肯叫。给钱就冲父母笑一下,不给钱就摔东西砸东西……

亲戚家,对两个孩子金钱上的极端管理,也造就了两个极端。做父母,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合理的支配金钱,对孩子不要太拮据,也不要太放纵。学着兰老师一样,照顾孩子的自尊,放一点点钱在固定的地方,让孩子明白自己认为急需的时候,可以拿,但事后要用自己的零花钱补上。这样既解决了孩子的一时之需,也教会孩子什么叫做有借有还的诚信意识。

非特殊说明,本文版权归 成益经验网 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.

本文分类: 历史

本文标题: 学生急需300块钱怎么办(教会学生对金钱的正确认知)

本文网址: http://chengyi0769.com/lishi/15.html

发表评论: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